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 2015年長和業績: 李嘉誠現金流投資1738.55億 負債3363.14億(詳細版)

▼ 2015年長和業績: 李嘉誠現金流投資1738.55 負債3363.14


Google Translation Problem: Pls refer to this sentence. Thanks!


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https://sites.google.com/site/st7307s2017/game 



^Year 2015 Hong Kong Tycoon Li Ka-shing cash flow investment $173,855,000,000 and debt $336,314,000,000


經濟通通訊社25日專訊

長和(00001)公布中期業績,於6月底,集團綜合現金及可變現投資共1738﹒55億元,綜合負債為3363﹒14億元,由此所得之綜合負債淨額為1624﹒59億元,負債淨額對總資本淨額比率為22﹒4%。
 

長和指,在環球經濟增長緩慢、商品價格持續低迷、貨幣政策取向不明朗及匯率波動加劇之因素下,上半年外在環境仍然充滿挑戰。儘管市況對集團有某程度影響,尤其油價及歐洲貨幣疲弱,惟相對去年上半年業績,集團仍錄得較高之經常性盈利,而核心業務亦整體表現良好。


隨着重組後資產基礎擴大及協同效應提升,預期所有業務均持續嚴謹管控財務,集團將具備更穩固根基,以維持後續之經常性盈利增長,以及穩健之財務與流動資金狀況。若無不可預見的重大不利事態發展,於下半年將達致上述目標,集團對業務前景充滿信心。

2015-8-25 經濟通通訊社原文連結



730

長和集團近年頻售資產

2015-9-9 東方日報

日期 / 事件

20159月: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合併,改名為「長江基建實業」,於百慕達註冊

20156月:電能及長建向卡塔爾投資局出售港燈19.9%權益,估計總套現逾90億元

20151月:長實、和黃重組合併,變身為長和、長實地產,同時遷冊開曼群島

201411月:和黃以38.2億元向內地泛海控股出售和記港陸71.4%股權,後者其後改名為中泛控股

20143月:和黃以440億元向新加坡淡馬錫出售屈臣氏約24.95%權益

20141月:電能成功分拆港燈獲500億元現金回籠,包括國家電網認購18%(後增持至20%

201310月:和黃與長實以89億元出售上海東方匯經中心

201310月:和黃宣布叫停出售百佳超市的計劃,改為考慮將屈臣氏的整體零售業務分拆上市

20139月:電能實業分拆港燈上市

20138月:和黃與長實以32億元售出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

東方日報原文連結




2015-3-9 透析李嘉誠世紀大重組湯財文庫

長和系世紀大重組

  被稱為「香港回歸17年以來最重大的企業事件」之長和系世紀大重組,令其當家人李嘉誠不可避免地被推上風口浪尖,有關「撤資」之猜疑再次席捲香江兩岸。

  然而,當我們逐一拆解整個交易的所有細節之後,無法得出「重組=撤資」的結論。就長和系此次重組本身而言,只是股權層面上的整合,實際資產及資金還是原封不動,唯一一筆550億港元現金的挪動也僅僅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體內循環。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重組之後,李氏家族在新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僅有30.15%。失去槓桿控股效應之後,其對長和系的控制力至少下滑30%,卻僅僅換取了7%的賬面財富增值。李嘉誠為何會選擇大大弱化控制權的重組方案?

  在這個表面失衡的交易決策背後,實際是李氏家族「追求資產安全性」之訴求的最新深化——基於風險隔離目的的系統性預防措施。

  其一,通過重組,將控股公司設立在開曼群島,依靠離岸法區的法律靈活性,令長和系所有資產擁有多一層保障和緩衝;其二,將地產業務從整個多元化集團分離出去,目的也在於在地產與其他業務之間設立一道防火牆,一旦中國內地土地儲備佔93%的地產業務遭遇系統性風險,這道防火牆可以有效防止風險波及其他業務。

  從邏輯而言,李氏家族只有在預估到整體性潛在風險足夠大時,才有可能接受以控制力下降來換取安全係數提升的重組方案。以小的損失換取大的保  障,這才是擁有華人首富光環的李超人的商人本色。   蘇龍飛/文

  2015年1月9日,長江實業(00001.HK)與和記黃埔(00013.HK)同時發佈重大公告,再次轟動香江兩岸。

  公告稱,兩家公司將進行重組,將二者的業務重新組合,分別打包為以地產和非地產為主業的兩個全新上市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地」)及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長和」),並且兩家公司不再有股權隸屬關係,而是並列的兄弟關係。

  為了儘可能減少對市場的衝擊,兩家上市公司特意選擇了週五收市之後發布公告,以便讓市場有一個週末的時間來消化此重大消息。對於長和系此番的大重組計劃,香港《信報》直稱是「香港回歸17年以來最重大的企業事件」,因而其當家人李嘉誠不可避免被推上風口浪尖。

  由於原先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註冊於香港,新重組的長和及長地均註冊於開曼群島,於是關於李嘉誠「撤資」之猜疑再次引發輿論狂潮。

  在剛剛經過多事之秋的香港,作為風向標的李嘉誠,其任何舉動都會被格外關注與過度解讀。然而,當我們逐一拆解整個交易的所有細節之後,無法得出「重組=撤資」的結論。

  重組交易結構大解剖

  公告將長和系此次重組簡單概括為:「該等方案有關重組及合併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之業務,以創立以下兩間具領導地位的新香港上市公司:長和,將接手兩個集團的所有非房地產業務;長地,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但這是兩家皆堪稱巨無霸的公司,長實市值近3000億港元,和黃市值超過3760億港元,並且都是業務多元化的企業,因而其實際的重組複雜程度堪稱空前。

  按照其公告,整個重組在邏輯上可以分為四項子交易:1)長江實業重組為長和;2)長和收購部分赫斯基股權;3)長和全資收購和記黃埔;4)將地產業務分拆為長地並獨立上市。第一個交易為後三個交易的前提,也就是說,只有在第一個交易完成之後,才會著手後續重組事宜。如果第一個交易完成,後三個交易將整體打包進行,要麼全部實施,要麼全部取消。

  作為一攬子的重組,該等交易需要獲得長實與和黃各自的股東、法院、香港證券監管部門的同意方可實施。如通過所有批准程序,預計於2015年上半年完成所有重組。

  我們不妨以「文+圖」的方式對這四個步驟做詳細的拆解。

  交易一:長江實業重組

  作為未來系列重組中的核心控股公司之一,長和由長江實業於2014年12月11日在開曼全資設立,只是後者僅僅象徵性持有前者一股股份。但最終,長和將反過來「吞掉」長江實業。

  第一步:長和向長江實業的全體股東發行股份,具體數額與各股東在長江實業的持股數一致(長江實業原持有長和的1股股份相應註銷);

  第二步:長江實業全體股東於長江實業的持股全數註銷;

  第三步:長江實業就註銷的股份數額全數再重新向長和發行。

  這三步完成之後,長江實業退市成為長和的全資子公司,而長江實業的原全體股東則成為長和的股東,長和再以介紹方式重新於港交所掛牌。本質而言,實際就是長和換股收購長江實業,由此,長實集團的控股母公司由長江實業變更為長和,上市主體也由長江實業變為長和,其他則一切不變。

  交易二:長和收購部分赫斯基股權

  這個交易實際是,李嘉誠將部分獨立持有的赫斯基能源之股權注入長和系,強化長和系對赫斯基的控制權而弱化李氏家族信託對赫斯基的直接控制權。

  第一步:長和向李嘉誠家族信託發行8442.72萬股股份。

  第二步:李嘉誠家族信託將其所持有的6176.1萬股赫斯基股份(佔比為6.24%)支付給和記黃埔。

  交易完成之後,和記黃埔於赫斯基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33.97%上升至40.21%,而李氏家族信託於赫斯基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35.57%降低至29.33%,赫斯基的第一、二大股東完成角色互換。

  長和向李氏家族信託支付的8442.72萬股股份,與李氏家族信託出讓的6176.1萬股赫斯基股份,在市值上是等額的,此樁交易沒有任何溢價或折價(此時長和的股份市值視同長江實業的股份市值)。

  此樁交易的特殊之處在於,支付交易全部對價的是長和,而獲得標的權益的卻是和記黃埔,但長和此時還僅僅是持有和記黃埔49.97%的(間接)股東。換句話說,和記黃埔其餘超過一半的股東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即額外間接獲得了權益資產。

  但這其實是一攬子交易的一個中間步驟,考慮到這一攬子交易完成之後和記黃埔將成為長和的全資子公司,所以此處長和替和記黃埔支付全部對價也無不妥。

  交易三:長和全資收購和記黃埔

  這個交易完成之後,原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所有資產及業務,便歸集到了長和的統一控制之下,和記黃埔也相應失去上市地位。

  第一步:和記黃埔的現股東中,除持股49.97%的長江實業之外,其餘股東所持股份全部註銷;

  第二步:長和按照所註銷股份的股東原持有和記黃埔股份數量之0.684的比例,向其重新發行新股;

  第三步:長和重新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CK Global Investments(BVI),和記黃埔再將等同於所註銷數額的股份重新發行於該公司,使得和記黃埔的總股份數恢復至與原先一致。

  本質而言,和記黃埔除長江實業之外的剩餘股東,將其所持的股份按照0.684的比例換取長和新發行的股份。股份互換完成之後,該等股東成為長和的股東,而和記黃埔成為長和的間接全資子公司,並且從交易所摘牌退市。

  持有和記黃埔的股東換成持有長和的股票時,之所以是按照0.684的換股比例,乃因為公告前5個交易日,和記黃埔的平均收盤價為88.28港元/股,長江實業的平均收盤價為129.06港元/股,二者的比例正好為0.684。因而和記黃埔除長江實業之外的股東變更持股,沒有任何溢價,皆按照市值進行1:1轉換。

  交易四:分拆地產業務獨立上市

  此交易的目的在於將長和系的地產與非地產業務進行切割。

  第一步:長和在開曼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長地,然後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將所持有的全部地產權益轉讓給長地;

  第二步:按照地產權益的淨資產數額,長地為此等權益向長和支付550億港元現金對價;

  第三步:長地將長和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收回,前者不再是後者的子公司;

  第四步:長地在收回現有股份的基礎上,增發新股至總股份數與長和的總股份數一致,然後再將所有股份向長和的股東,按照1:1的比例分派,這樣全體股東在長地的持股數量與在長和的持股數量一致。

  交易完成之後,長和與長地由全資的母子公司變身為並列的兄弟公司,分拆之後兩家公司的股東結構完全一致,而長地也將以介紹方式在港交所重新上市。

  規模皆有提升的兩個新主體

  重組之前,長江實業旗下擁有業務包括:香港地產業務;位於香港、內地、海外的出租物業及酒店;房地產上市信託類投資;非地產類上市投資;新增的飛機租賃等。和記黃埔旗下擁有港口、出租物業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電信等業務。此外,還有二者共同持有的合營公司,比如內地的地產業務、內地及香港的酒店業務、房地產類信託、海外的基建項目等等。

  重組之後,長和承接了原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所有非地產類業務的權益,另外還包括二者合營公司中的非地產業務權益;長地則承接了原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所有地產類業務的權益,另外還包括二者合營公司中的地產業務權益。

  重組完成之後,除了業務混雜的狀況得到改觀之外,長和系16家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情形也完全扭轉,從而形成以長和與長地領銜的兩個並列的上市公司群。其中,長和控制11家非地產類上市公司/信託,長地控制3家地產類上市信託。

  合併之後專營地產業務的長地,業務將分成出租物業、開發物業、酒店三大塊。出租物業的年收入為62億港元,其中來自長江實業的貢獻額為20億港元,來自和記黃埔的貢獻額為42億港元;開發物業的收入為428億港元,其中來自長江實業的貢獻為276億港元,來自和記黃埔的貢獻為152億港元;酒店業務的收入為54億港元,其中來自長江實業的貢獻為24億港元,來自和記黃埔的貢獻為30億港元。

  此外,長地將以1700萬平方英呎的出租物業總面積,成為香港第二大物業出租商;酒店房間總數達到14680間,成為香港最大的酒店運營商;土地儲備將達到1.7億平方英呎,其中位於中國內地的土地儲備達到1.58億平方英呎,折合1750萬平方米,佔其土地儲備總數的93%。

  合併之後多元化經營的長和,所繼承的原和記黃埔遍佈12個國家/地區的電信業務、分佈於26個國家/地區的52個港口、分佈全球25個市場的10800家零售店等業務規模將維持不變;基建業務在和記黃埔原先規模的基礎上,將再整合與長江實業合營的英國水務與排污服務業務Northumbrian Water等五個項目的權益;能源業務將增加對赫斯基6.24%的持股比例,價值109億港元;另外還將新增一項全新業務,來自長江實業的60架飛機租賃業務。

  長和所承接的來自長江實業的資產中,最核心的一塊為長江基建與長江實業合營的位於歐洲、澳大利亞及北美的5個基建項目,總規模涉資高達1055億港元。這五個基建項目分別是:英國水務與排污服務業務Northumbrian Water、英國天然氣分銷網絡Wales & West Utilities、澳大利亞最大的天然氣分銷商Envestra、加拿大最大的機場外停車場公司Park'N Fly、荷蘭最大的廢品再生公司AVR。

  這五個基建項目公司皆由長江基建與長江實業聯手收購而來,其中僅有Envestra一個公司由長江基建實現了超過50%的控股,這意味著其餘四個項目長江基建皆無法合併其報表。而長江基建又是和記黃埔持股78.16%的控股子公司,因而也就意味著和記黃埔也無法對這四個項目進行合併報表處理。

  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皆成為長和的子公司之後,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對這5個基建項目的直接、間接持股都將歸入長和而得以進行合併報表處理。

  重組背後的商業邏輯

  對於此番重組,長和系在公告中列了六大益處,除了最為顯著的長和及長地各自規模提升之外,還包括消除控股公司折讓,為股東釋放實際價值(長江實業2015年1月7日的市值2920億港元,遠低於2014年中報的3790億港元賬面淨資產),提高業務的透明度及一致性,消除投資套利情況等益處。公告並且表示,重組之後,預期派息率將會提升。

  但這並不能消除市場的疑問,李氏家族多年來一直通過金字塔式的控股結構,維繫著對龐大長和系的控制,既然此控股架構存在諸多弊端,緣何直到現在才突然決定動大手術重組呢?

  李澤鉅在記者會上對外宣稱,集團一直被「長實的控股公司折讓」問題困擾,直到半年前才想到這個解決方案。這個回答表面似乎成立,但李澤鉅顯然迴避了更核心的商業邏輯。

  為何選擇弱化控制權的重組?

  重組之前,李氏家族通過信託及直接持股的方式,共計持有長江實業43.42%股權,通過長江實業、家族信託及直接持股的方式,又控制了和記黃埔52.49%的股權。從持股比例來看,李氏家族對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控制力可謂相當牢固。

  在長江實業層面,李氏家族雖說不是絕對控股,但擁有如此大的持股比例,第三方如若要惡意收購,難度可謂相當之大,李氏家族隨時有可能增持至50%以上。而在和記黃埔層面,李氏家族的實際持股比例(直接、間接)僅有24.22%,但其借助長江實業的槓桿持股,實現了對和記黃埔52.49%的控股,控制權可謂牢牢在握。

  但重組之後,長和及長地被分拆成兩個並列的公司,李氏家族在這兩家公司的持股比例皆僅有30.15%。失去槓桿效應之後,李氏家族對長和系的控制力至少下滑30%。

 
 亞洲家族企業的慣例,大部分都是通過金字塔式的持股結構,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槓桿控股。這樣僅僅依靠少量的持股就可實現對上市公司的控制,一如長和系此前的架構。

 
 其實,長江實業的價值折讓(即市值大大低於淨資產),於李氏家族而言並無不妥之處,因為市值的折讓最多只是影響到了李氏家族的財富賬面值,況且其持股不太可能套現轉化成現金,所以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且,市值折讓反而還有好處,當第三方謀求惡意收購時,李氏家族還可能以較小的代價增持股份。

  所以,如果不是非常原因,哪個家族有動力去拆散金字塔式的控股架構呢?李澤鉅所稱消除控股公司折讓、釋放控股公司價值,只是對其他公眾股東有利而已,實際卻是在損害自身利益。這不應是一個商人應該作出的決策,況且還是精明如李嘉誠這樣的華人首富。

  願以30%的控制權下降換取7%的財富增值?

  長和系此次重組所涉及的換股事宜,全部按照市值對等的原則進行,所以重組前後的市值沒有任何溢價。但公告發佈之後首個交易日,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股價皆跳空高開,李氏家族的賬面財富因此而增加。

  重組之前,按照公告前5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計算,長江實業市值2989.24億港元,和記黃埔市值3763.7億港元,二者合計6752.95億港元,扣除重複計算的長江實業持股和記黃埔的市值1880.54億港元,長和系的現市值為4872.4億港元。

  再來計算一下重組之後長和系的估值。

  首先是長江實業的股票按1:1的比例整體轉換成長和的股票,完成之後,長和的市值等於原長江實業的市值2989.24億港元;

  然後是長和為收購赫斯基6.24%股權而發行的8442.72萬股票,按照長江實業公告前5個交易日收盤價129.06港元/股計算,市值為108.96億港元;

  最後是和記黃埔除長江實業之外的股東將其手中的股票,以市值對等的方式轉換成長和的股票。該等轉換涉及21.332億股和黃股票,按照0.684的比例(即和黃與長實的股價之比),整體轉換為14.591億股長和的股票,該等被轉換的長和股票再按照129.06港元/股計算,市值為1883.16億港元。

  以上三者相加,重組後新長和系的總市值為4981.36億港元(2989.24+108.96+1883.16)。這個市值數額,相較重組前長和系的總市值4872.4億港元,多出108.96億港元,這個金額恰好是所收購的赫斯基6.24%股權的市值。所以,重組前的長和系與重組後的長和系,估值是嚴格對等的。

  但是,受益於重組消息的刺激,在重組公告發佈之後首個交易日,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股價分別上漲14.74%及12.53%,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的總市值相應增加,長和系的總市值相應提升至5414.72億港元,較公告發佈之前增值542.32億港元,李氏家族的賬面財富因此而淨增153.02億港元。大約相當於李嘉誠目前的財富值從300億美元增加至320億美元,增幅大約為6.7%。

  換句話說,借助此次重組,李氏家族以對長和系的控制力下降30%的代價,僅僅換取了7%的賬面財富增值。作出此等不合常理的失衡交易決策,再次從側面印證李氏家族或基於某些更深的考量。

  變相遷冊,意在沛公?

  整個重組計劃公佈之後,受到高度關注的是外界對長和系變相遷冊而引發的「撤資」猜疑。

  此前,李嘉誠在答香港媒體問時曾明確表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永不遷冊」,而今通過重組,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確實依然沒有遷冊,註冊地依然在香港。但是這兩家公司在重組之後已經淪為了長和的全資子公司,重要性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作為新長和系最核心的控股平台—長和及長地,註冊地悄然設在了開曼群島。

  對於控股公司設立於開曼群島之安排,李嘉誠回應稱,近十年來,港股75%的新上市公司皆將註冊地選擇在開曼群島,主要是為了交易的便利性。比如,長和系重組之中,每一股長實股份換取一股長和新股,以及每一股長和股份再獲派發一股長地股份,該等交易在香港現行公司法框架下無法實現,故必須借助開曼群島這個註冊地來實現。

  據長實副董事總經理葉德銓向香港媒體的解釋,註冊地設立於開曼的另外一個技術層面的考量是,根據現行香港法例,只有可分配儲備才可向股東分派,以出售25%屈臣氏股權為例,雖然令和黃的股東權益增加了390億港元,但由於並無反映在損益表上,技術上不被視作可分配儲備,以致創造了價值卻不能分派給股東。另外,按照香港的權益會計法,來自聯營公司的留存利潤也不能分派給股東,但開曼群島的法例則無此限制。

  除了商業交易層面上的考慮,香港目前複雜的形勢或許也是原因之一。開曼群島為英屬領土,將控股公司的註冊地設於開曼,如日後遇有訴訟,則最終審判權在英國最高法院而非香港終審法院。

  由此看來,開曼註冊地之選擇,可謂一箭雙鵰。

  風險隔離才是重組的核心目的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變相遷冊」是否等於「撤資」?

  就長和系的此次重組本身而言,只是股權層面上的整合,實際資產及資金還是原封不動,唯一涉及資金挪動的是一筆從長地支付給長和的550億港元現金(地產業務權益分拆),但這僅僅是體內「左口袋倒右口袋」的交易,並不能視作「撤資」。

  如果要追溯李嘉誠「脫華入歐」的源頭的話,實際上早在2001年,長和系就實現了重心向歐洲的轉移。截至目前,佔據整個長和系資產最大比例的電信3G資產,以及佔據營業額最大比例的屈臣氏零售業務,重心已然配置在了歐洲,這顯然顛覆了外界關於「李嘉誠的零售業務主要在中國香港及內地」的認知。而來自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地產業務收入,幾乎連續多年在和黃各大業務中處於墊底位置,這與「大地產商李嘉誠」的標籤也大相逕庭。

  此外,新財富此前的研究還發現,多元化的和記黃埔在不同地區的回報水平不盡相同,其在歐洲的資產回報率最低(約為5%),在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最高(約為15%),但李嘉誠卻在歐洲配置了最大比例的資產(約佔40%),而在中國內地配置了最小比例的資產(約佔10%),這一資產配置背後或許潛藏著一個邏輯:當資本到達一定規模後,安全增長而非逐利才是最重要的(詳見本刊2013年12月號《環球李嘉誠》)。

  循著這個邏輯,此次重組更多是李氏家族「追求資產安全性」之訴求的最新深化—基於風險隔離目的的系統性預防措施。其一,通過重組,將控股公司設立在開曼群島,通過離岸法區的法律靈活性,令長和系所有資產擁有多一層保障緩衝;其二,將地產業務從整個多元化集團分離出去,目的也在於在地產與其他業務之間設立一道防火牆,考慮到旗下地產業務的土地儲備中中國內地的佔比高達93%,一旦地產業務遭遇系統性風險,這道防火牆可以有效防止風險波及到長和系的其他業務。

  從邏輯而言,李氏家族只有在預估到整體性潛在風險足夠大時,才有可能接受以控制力下降來換取安全係數提升的重組方案。以小的損失換取大的保障,這才是擁有華人首富光環的李超人的商人本色。這個方案不僅利於李氏家族,也利於其他中小股東,所以公告發佈之後股價看漲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 730 認識李嘉誠家族集團公司




李嘉誠家族集團主要上市公司如下: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實(前聯交所上市代碼0001)
與子公司和記黃埔合稱為「長和系」,現時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附屬公司。


***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集團),兩者經重組後為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和記實業,以及長和 (CK Hutchison Holdings Limited) 港交所股票代號0001 在2014年12月11日,於蓋曼群島註冊公司,總部位於香港,屬於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為主要控股公司。


長江和記實業旗下業務:
長江實業 
和記黃埔 
長江基建(包括青洲英坭、安達臣大亞)
電能實業
港燈電力投資/香港電燈 
長江生命科技
新城電台 
TOM集團(包括城邦文化、TOM在線、華娛衛視)
長江信息
經絡集團(香港)
尚乘集團(包括尚乘財富策劃)
amtdBuylaBuy
和記電訊國際/和記電訊香港控股(包括3以及和記環球電訊)
香港聯合船塢
屈臣氏集團
香港內河碼頭
香港空運貨站
和記黃埔港口
和記港口信託(包括香港國際貨櫃碼頭)
和記中國醫藥科技 
赫斯基能源公司
Vodafone Hutchison Australia
Hutchgo.com
^由2015年6月27日起,「Priceline Hong Kong」 已改名為 「hutchgo.com」。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簡稱和黃 (Hutchison Whampao Limited) 前聯交所上市代碼0013 截至2010年6月30日,長江實業持有和黃49.97%股權。


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簡稱和黃地產)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經重組後成為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


*2015年1月9日,長和系重組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之業務,並創立兩間新的上市公司,分別為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及長江實業地產(長實地產),同時遷冊開曼群島,前者會接手兩個集團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及動產租賃業務。後者則合併兩個集團的房地產業務。


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簡稱長江實業地產,以及長實地產 (Cheung Kong Property Holdings Limited) 港交所股票代號01113


長江實業地產旗下業務:
和記黃埔地產 
長江實業地產發展
海逸國際酒店集團
ARA資產管理(包括置富產業信託 - 匯賢產業信託 - 泓富產業信託- 凱詩物流信託 -新達信託 - AmFIRST信託 -盛世產業信託)
家利物業管理
港基物業管理
高衞物業管理
進達車場管理
Horizon Hospitality
嘉宏國際 
國際城市集團


港燈電力投資 港交所股票代號02638


電能實業前身為香港電燈有限公司,1976年成立,1997年成立全資附屬公司港燈國際,聯同長建進行海外併購,2011年2月香港電燈集團有限公司改稱電能實業。


*2014年1月:電能實業成功分拆港燈 (02638)上市,獲500億元現金回籠,包括國家電網認購18% (後增持至20%)
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 (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imited) 股票代號01038


電能實業有限公司 (Power Assets Holdings Limited) 港交所股票代號0006


‪#‎2015年9月‬:長江基建與電能實業合併,改名為「長江基建實業(集團)有限公司」(CK Infrastructure Assets (Holdings) Limited),於百慕達註冊。


@長建與電能合併交易條款
1. 長江基建透過協議安排方式合併電能,每股電能換取1.04股長建股份,完成合併後,長和將持有長建49.19%股權,電能將除牌
2. 長建擬派每股長建股份5元的有條件特別息
3. 長建將易名為長江基建實業(集團),每手單位由1,000股變為500股
4. 合併計劃獲至少佔75%合資格電能獨立股東通過;而於電能法院指令股東大會上表決反對該計劃的票數不超過電能股份總表決權的10%


電訊盈科 港交所股票代號 00008 


和記電訊香港 港交所股票代號00215


置富產業信託 港交所股票代號00778


泓富產業信託 港交所股票代號00808


TOM集團有限公司 港交所股票代號02383,前創業板上市代號為8001。


匯賢產業信託 港交所股票代號87001,人民幣房地產信託基金。
長江生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港交所股票代號 0775,前創業板上市代號為8222。


長江實業亦擁有多家附屬及聯營公司,包括:
• 長江實業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 海逸國際酒店集團
• 港基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高衞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 iMarkets Limited
• 長江信息有限公司
• 經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
• 滙網集團有限公司
• 尚乘財富策劃有限公司(AMTD)長江實業(集團)55.06%,和記黃埔44.94%
2011年5月17日尚乘財富管理(AMTD)收購香港團購網 BuylaBuy,並改名為 amtdBuylaBuy
• 新城廣播有限公司
• Horizon Hospitality Holdings(HHH)
2012年10月11日有意將旗下的酒店業務以股份合訂單位方式於主板獨立上市,涉及四個本港酒店項目,共涉4,833間套房,總出租面積約為332萬方呎 有關業務包括旗下馬鞍山海澄軒海景酒店、紅磡海灣軒海景及海韻軒海景酒店,及葵涌雍澄軒酒店。







屈臣氏集團(香港)有限公司(A.S. Watson Group (Hong Kong) Ltd.),簡稱:屈臣氏集團,(Watson)是長江和記實業旗下的國際零售及食品製造機構。
屈臣氏集團旗下業務
零售商店
屈臣氏藥房
Fusion百佳
Taste
Great
Gourmet
EXPRESS便利佳
滋味佳
屈臣氏酒窖
豐澤電器
Superdrug
Waitrose
Badaracco國際洋酒批發商
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品牌
屈臣氏個人護理店(屈臣氏藥房)
Nuance-Watson50%
DU(烏克蘭)
Drogas(拉脫維亞與立陶宛)
Kruidvat(比利時與荷蘭)
Rossmann(捷克、德國、匈牙利與波蘭)
Savers(英國)
Superdrug(愛爾蘭與英國)
Trekpleister(荷蘭)
Spektr(俄羅斯)
高級香水及化妝品品牌
Marionnaud
ICI PARIS XL (比利時、盧森堡與荷蘭)
The Perfume Shop (愛爾蘭與英國)
飲料
時鮮菓汁國際
菓汁先生
屈臣氏果汁
屈臣氏實業
屈臣氏蒸餾水
碧泉
沙示汽水


住宅及綜合發展:
雍翠豪園 
澄碧邨 
名城、盛薈及盛世 
港景峯 ; 黃埔花園  
沙田第一城 
綠悠軒 
富麗苑 
松濤苑 
武士僑閣 
甘道23 
麗和閣 ; 
軒德蓀道
2A 
頤翠園 
嘉湖山莊 
麗港城 
裕民中心 
城市花園 
宇晴軒 
滙景花園 
海怡半島 
海逸豪園 
名門 
Conduit 18 
灝景灣 
鹿茵山莊 
盈暉臺 
盈翠半島 
賽西湖大廈 
高樂花園 
雍雅軒 
和富中心  
均益大廈  
樂信臺  
龍華花園  
文禮閣  
愛都大廈 
華都花園  
青怡花園  
擁翠豪園  
海栢花園  
聽濤雅苑  ;
朗逸峰  
香港仔中心 
映灣園  
麗城花園  
凱帆軒  
銀禧花園 
都會駅   
城中駅   
伊利莎伯大廈   
CASA 880  
藍澄灣  
嵐岸  
栢慧豪園  
紅磡灣中心  
都會軒  
翠擁華庭  
海名軒  
偉華中心  
蟠龍半島  
半山壹號  
日出康城 (首都  ;  領都、領峯及領凱 ;  緻藍天);
麗都花園 
海韻花園  
海韻臺 
傲雲峰 
盈峰翠邸 
馬鞍山中心 
帝后華庭 
畢架山一號 
星輝豪庭 
柏濤灣 
慧景軒 
翠濤閣 
尚御 
尚城 
海譽 
天宇海 
四季豪園 
四季名園 
四季雅苑 
君珀 
泓景臺 
一號 • 西九龍 
海珀名邸 
匯星壹號 
普頓臺 
瑞豐華庭 
菁英臺 
翰林苑 
翰林軒 
雍藝軒 
高逸華軒 
珏堡 
丰滙 
峻瀅 
高威閣 
世紀匯(與中航集團合資)


辦公室/工業:
環球大廈  
長江集團中心  
和記大廈 
萬國寶通中心 
海富中心 
互信大廈 
信德中心 
新港中心 
會德豐大廈  
中環中心  
華人行 
維港中心 
匯賢大廈 
海濱廣場 
康宏廣場 
嘉雲中心 
沙田屈臣氏中心 
葵涌屈臣氏中心 
葵涌貨倉 
和記電訊大廈 
新寶中心  
都會大廈 
潮流工貿中心 
創富中心 
泓富廣場 
泓富產業千禧廣場 
創業街9 
和黃物流中心  
屈臣氏蒸餾水中心 
上水百佳新鮮食品分發中心 
屯門踏石角水泥廠


商場:
環球商場 
置富第一城 
置富第一城  樂薈 
黃埔新天地 
海富中心商場 
置富嘉湖 
置富都會 
海怡廣場 
海怡東商場 
1881 Heritage 商場 
馬鞍山廣場 
都會駅 
麗城薈 
華都大道  
和富薈 
映灣薈 
荃薈 
銀禧薈 ; 
青怡薈 
盈暉薈 
城中薈 
凱帆薈 
麗都大道 
海韻大道 
海逸坊 
宇晴滙 
泓景滙 
港景匯 
壹號名薈   
統一中心 1樓購物商場 
西城都薈 
喜來登典雅坊 ; 
春暉中心 
上海
 • 尚領域
西九龍薈 
麗港城商場 
ac(前稱香港仔中心商場) 
世紀匯(與中航集團合資)



酒店:
九龍海逸君綽酒店  
嘉湖海逸酒店 
北角海逸酒店  
都會海逸酒店  
九龍酒店 
港島海逸君綽酒店 
8度海逸酒店 
海澄軒 
海韻軒 ; 
海灣軒 ;
雍澄軒 
1881 Heritage酒店 ; 
香港喜來登酒店 
青逸酒店 
華逸酒店


發展中項目:
緻藍天 
環宇海灣 
嘉咸街地盤B項目  
紅磡鶴園街康力投資大廈住宅重建項目 
荃灣西站五區灣畔項目 
紅磡灣填海區 D 1住宅地盤 
何文田亞皆老街君柏 
前元朗邨住宅項目世宙 
波老道住宅項目 
元朗牛潭尾住宅項目 
元朗屏山屏葵路住宅項目 
紅磡利工街悅目 
北角油街住宅及酒店項目 
馬鞍山落禾沙住宅項目 
昇柏山 
將軍澳市地段111號項目 
香葉道41號商貿大廈項目 
電氣道 DIVA 
馬頭圍道VIVA
嵐山 
紅磡維港 • 星岸 ; 
深水埗海壇街 、桂林街及北河街發展計劃 
峻瀅2 
日出康城第八期


發展物業
~中國內地
• 北京東方廣場
• 北京逸翠園
• 北京昌平區北新嘉園
• 上海世紀匯
• 上海南匯區周浦住宅項目
• 上海青浦趙巷鎮項目
• 上海四季雅苑
• 上海御翠豪庭-住宅
• 上海御翠豪苑-商業
• 上海御濤園
• 上海梅龍鎮商廈
• 上海滙賢居
• 上海華爾登廣場一期
• 上海閔行區馬橋鎮項目
• 上海東方匯經中心
• 深圳世紀匯
• 深圳御峰園
• 深圳御龍居
• 深圳懿花園
• 深圳觀湖園
• 深圳黃埔雅苑-住宅
• 深圳黃埔雅苑-商業
• 重慶珊瑚
• 都會
• 重慶兩江新區項目
• 重慶大都會商廈
• 重慶楊家山項目
• 重慶比華利豪園
• 重慶珊瑚水岸
• 重慶逸翠莊園
• 重慶海逸酒店
• 東莞海逸豪庭
• 東莞海逸高爾夫球會
• 廣州-增城項目
• 廣州怡苑
• 廣州珊瑚灣畔-住宅
• 廣州西城都薈
• 青島太平洋中心
• 青島曉港名城
• 青島小港灣項目
• 天津世紀都會
• 武漢世紀都會
• 武漢濱江大型綜合項目
• 武漢觀湖園
• 西安逸翠園
• 珠海柏濤灣
• 珠海海怡灣畔
• 成都南城都匯
• 成都彩疊園
• 南京建鄴區應天大街項目
• 中山翠麗湖項目
• 大連臥龍灣項目
• 長春御翠園
• 長沙盈峰翠邸
• 江門碧海銀湖
• 昆明海逸酒店

~香港
• 九龍酒店
• 北角海逸酒店
• 和黃物流中心
• 和富中心
• 和富家居庭
• 和記大廈
• 喜來登典雅坊
• 喜來登酒店
• 嘉湖海逸酒店
• 嘉雲中心
• 國際都會
• 富麗苑
• 怡安華人行
• 映灣園
• 春暉中心
• 松濤苑
• 武士僑閣
• 海逸豪園
• 海名軒
• 海怡半島
• 海濱廣場
• 海逸酒店
• 港景峯
• 甘道23
• 白加道28
• 盈峰翠邸
• 盈翠半島
• 盛逸酒店/華逸酒店
• 紅磡灣中心-住宅
• 紅磡灣中心-商業
• 翠擁華庭
• 聽濤雅苑
• 葵涌貨倉
• 葵涌屈臣氏中心
• 沙田屈臣氏中心
• 藍澄灣
• 軒德蓀道2-2A
• 都會商場
• 都會海逸酒店
• 創業街九號
• 長輝路99
• 長江集團中心
• 頤翠園
• 香港仔中心-住宅
• 香港仔中心-商業
• 麗城花園
• 麗城花園商場
• 麗港城
• 黃埔新天地
• 黃埔花園

~新加坡
• 旭日灣
• 景頤峰

~英國,倫敦
• Lots Road Power Station)
• Albion Riverside-住宅
• Albion Riverside-商業
• Belgravia Place
• Montevetro
• Royal Gate Kensington

~巴哈馬
• Our Lucaya Beach & Golf Resort
• Our Lucaya Reef Village

730  RealForum  原文連結



♣  730 李澤楷最像父親李嘉誠及莊月明死因

華人首富李嘉誠援引《論語》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怎樣看待名利、富貴,果真人如其言嗎?下屬、朋友、學生……幾乎所有接觸過李嘉誠的人都對他贊譽有加,是真實,還是謊言?節錄自戴佩良人民網2001年12月30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華人首富李嘉誠報導。
人民網原文連結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說: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長久,如俗語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
「除勤奮外,要節儉(只對自己,不是對人吝嗇)﹔此外還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和誠懇的人際關系﹔具判斷能力亦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瞭解及詳細研究,掌握准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
「求知是最重要的一環節,有些人到某一地步便滿足,不再求知,停滯不前,今天我仍繼續學習,盡量看最新興科技、財經、政治等有關的報導,每天晚上還堅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殼王李澤楷最像李嘉誠為人,五十步笑百步, 李嘉誠教子之道?
1) 李澤楷愛說故事, 李嘉誠更是說故事能手;
2) 李澤楷愛收購合併公司再出售獲利, 李嘉誠一樣是收購公司專家擅於以股票融資,加上當時股市熱潮,所以得以小吃大;
3) 李澤楷愛玩女星, 李嘉誠一樣,其紅顏知己周凱旋可見一斑;
4) 李澤楷叛逆行為不讀書,和李嘉誠求知慾背道而馳;
5) 李澤楷不念親情,和李嘉誠忘恩負義有過之而無不及,名成利就後的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有一次,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院長來到香港,與李嘉誠約好在午飯時間商談籌建汕頭大學醫學院眼科中心事宜。而在此之前,李嘉誠的兒子在生意上有一些事要與李嘉誠商談,李嘉誠說,給你五分鐘,五分鐘之後我約了汕頭大學的人談公益。對於那些要用錢的公益項目,一談兩三個小時還嫌少,然而對那些賺錢的生意,卻是只給兒子5分鐘,這就是大富之後的李嘉誠;
6) 大富後的李嘉誠看重功名富貴,沽名釣譽,看待李澤楷和梁洛施談門當戶對,忘記當年自己和莊月明結婚時候門戶不當對。
李嘉誠六四事件及投資爭議
1989年5月22日,北京學運進入高潮,北京中央政府宣布戒嚴,一群香港學生到長實集團總部請願,李嘉誠親自接收請願信。學生希望商界以物資包括金錢支持北京學生。當日李嘉誠公開回應稱,北京學生的動機是愛國的,香港工商界應予支持,包括金錢的支持。至於他會捐款多少支持北京學生,當時稱正在考慮。20年後,《香港蘋果日報》書面向李嘉誠查詢,了解他現時對六四的態度,但一直未有回應。學生運動被武力鎮壓後,當時外資企業大舉撤資中國,李嘉誠反而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成為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江澤民主政時期,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大陸的生意一直紅火。胡錦濤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李家在大陸的商業並未受到影響,但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接班胡錦濤,任職剛過半年之際,李嘉誠就開始拋售內地項目。
另外,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在中國大陸變相囤地也飽受詬病。多年來,「長和系」在中國近十個城市十餘個項目,均通過「蝸牛式」開發方式,延長土地開發周期從6年到10多年不等。其中,李嘉誠在北京十三陵附近「皇家別墅」北新嘉園項目合同約定2004年11月開工,但10年之後的2014年,該項目依然未見開盤動靜。李嘉誠公司一名離職員工向報界表示,李嘉誠拿到一個項目後一般五六年後能真正進入開發階段算是快的,多數項目一直處於設計階段。2015年9月29日,李嘉誠及長和集團發表聲明:「最近一些人對我本人和集團作出毫無根據的指責,惹來網民及傳媒的關注。在此,我多謝各位的關心,並藉此機會作出回應。首先感謝國內、香港以及國外的朋友對我的肯定和信任,我明白言論自由是一把兩刃刀,因此一篇似是而非的文章,也可引發熱烈討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文章的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慄,深感遺憾。」
港大醫學院命名
2005年5月7日,香港大學宣布獲李嘉誠及李嘉誠基金會十億港元捐款,5月18日港大建議將醫學院命名為「李嘉誠醫學院」以表彰李嘉誠及其基金會的慷慨捐贈,並獲港大校務委員會一致通過。此決定曾引起醫學院舊生的關注及反對,也引來香港社會強烈反響,校方後來表示將維持原來決定,而李嘉誠亦發公開信表示「沒有改變自己的看法」。香港大學醫學院於2006年1月1日正式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李嘉誠事業發展:
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於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其擅於以股票融資,加上當時股市熱潮,所以得以小吃大,在上市的一年內,其土地儲備已上升逾20倍,並開始快速累積財富。曾在70年代收購持有希爾頓酒店(現長江集團中心)的美高企業及青洲英泥的控制性股權。
1979年9月25日,李嘉誠宣佈透過長江實業向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購入英資第二大洋行、市值約60億港元的和記黃埔22.4%股權,其後逐步增持,1980年底增至41.7%。李嘉誠成功控制和記黃埔,長和集團幾乎是富可敵國。1985年,乘怡置系出現財政困難,通過和黃以29.05億元收購置地名下港島區及南丫島的電力供應商香港電燈公司34.9%股權。
1989年上半年,把鴨脷洲發電廠重建為香港島大型屋苑,並命名為「海怡半島」。1986年,透過家族公司及和黃,以32億元收購加拿大赫斯基能源石油公司52%股權,1992年再收購43%,獲絕對控制權。
1987年,首次登上《富比士》富豪排行榜。1989年,中國大陸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於當時外資企業大舉撤資的時候,李嘉誠反而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成為了香港在中國大陸的最大投資者,而他亦於六四事件2年後奪得香港本地另外一個商業電台廣播牌照,並命名「新城電台」,北京的大型綜合物業項目「東方廣場」就是他和周凱旋在中國大陸的「得意傑作」。後來李嘉誠把中國大陸的投資項目組成長江基建。長江基建在中國的能源建設佔有很重要的份量。1996年,周凱旋則賺了第一桶金,成立周凱旋基金會,網址http://www.hschau.com
2014年12月11日,長江和記實業(長和)於蓋曼群島註冊,為長實全資子公司。2015年1月9日,集團公佈系內重組計劃。長實公佈與和黃合併,合併後公司名「長和集團」,棄用和黃名字。長實、和黃重組合併為長江和記實業(長和)。長和將兩間公司地產業務合併,組成長江實業地產(長地)。前者會接手兩個集團所有非房地產業務,包括港口及相關服務、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及動產租賃業務,而後者則合併兩個集團房地產業務。李嘉誠否認撤資。
李嘉誠亦與香港最大銀行之一滙豐銀行關係良好,除購入和記黃埔的股權外,李嘉誠亦為匯豐股東之一,於1980年成為非執行董事,更位極匯豐控股(及其前身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董事會非執行副主席達七年之久,直至1992年退任,時值匯控成立一週年。2009年匯控全球供股,李嘉誠亦全數行駛其供股權以穩定股價。其子李澤钜現仍身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現時為子公司)董事。
李嘉誠維基原文連結
無綫殼王陳國強與首富李嘉誠關係密切:
陳國強(Dr. Charles Chan Kwok Keung,1955年至),香港商人,有「殼王」之稱。曾就讀聖匠中學及培正中學,旗下有多間上市公司,現為錦興集團(港交所:00275)董事會主席和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港交所:00511)董事局主席,與商人李嘉誠關係密切。
陳國強擅長收購空殼公司,注入資產並尋覓買家以較高價出售。2000年科網熱潮購入金力國際(中油燃氣港交所:000603前身),把部份股權售予盈科數碼動力(電訊盈科前身)及日本光通信。
陳國強維基原文連結:
殼王陳國強財技甚了得 獲李嘉誠賞識
「殼王」陳國強由建築起家,再撈過界染指傳媒行業。由於他與首富李嘉誠關係密切,李氏更曾公開承認與陳國強為好友,令市場過去一直認為陳國強在商場上的種種動作均與李氏有關,包括他於2011年入股電視廣播(511,TVB)做大股東,亦被指為「代『李』泊車」。
現年59歲的陳國強,在加拿大修讀土木工程後回港,並早於80年代已與李嘉誠結緣,旗下的建築公司當時開始承包長實(001)的工程。
指李「會接我電話」
後來陳國強又涉足證券業,曾入主和黃(013)有份投資、但出現財困的錦興(275),陳氏通過連番財技最終令錦興起死回生,亦同時贏得李氏的賞識。陳國強早年接受訪問時曾不諱言透露與李友好,曾表示:「他會接我的電話。」又指,「如果沒有李嘉誠的支持,我不能想像能夠建立這家公司(德祥企業,372)」。
由於陳國強與李嘉誠關係匪淺,在生意上亦曾多番合作,故陳國強入主TVB時亦被指背後真實的股東實為李嘉誠。不過,當時兩者均分別作出澄清,陳國強指入主TVB與李嘉誠無關,但亦曾向李嘉誠提及,並獲對方致電祝賀。
蘋果日報2014年12月20日原文連結
李澤楷事業及電訊盈科故事,以下文章節錄自MBA智庫百科:
  自1991年,李澤楷受父李嘉誠之命回港投資4億美元創立StarTV開始,到在電訊盈科整宗交易中,通過行使手上的電盈認股權、賣出套現等,他獲利頗豐,市場估計,幾年間他至少已經賺取超過50億港元的收益。這包括:
  1993年將衛視轉讓給傳媒大王梅鐸,據報導,整個衛視的售價是9.5億美元,較李嘉誠等兩年來約1.25億美元的總投資額高出7倍多。因為李澤楷把沒有可觀利潤的衛視賣得好價錢,時年25歲的李澤楷贏得了各界讚賞,賺取了第一桶金。
  1994年5月,李澤楷實現在新加坡借殼上市,並將公司名稱改為盈科亞洲拓展,
  1995年底他從英之傑太平洋購入魚湧皇冠車行大廈,作價6.75億,短短8個月後即售予置地,淨賺1.35億港元。
  1998年,憑藉一個當時仍是紙上談兵的“數碼港”計畫,李澤楷從香港政府手中免費取得一片64英畝土地,得到了香港資訊技術園區─數碼港的獨家開發權,成為後來業界以科技包裝地產的著名實例。
  1999年5月4日,購買一間市值3億多港元的空殼上市公司──“得信佳”,在取得該公司的控制權後,李澤楷將“數碼港”發展權益無條件注入“得信佳”,並將“得信佳”更名為盈科數碼動力,主營高科技業務,成功實現借殼上市。受到市場狂熱追捧,使其搖身變為高科技概念股,市值達到600億港元。
  2000年2月初,受到新加坡電信收購香港電訊行動的啟發,李澤楷有了把有線網路與網際網路和互動電視融合起來的大膽計畫。在短短的48小時內,靠出售盈科數碼動力的股票籌集了整整10億美元。接著他用這筆現金取得了130億美元的貸款,最終在2000年8月17日科網股熱潮時,李澤楷以杠杆式手法,與新加坡電信的爭奪中入主當時的藍籌股香港電訊。
  過往,香港股民一直視香港電訊為穩定收息股,對長者而言更是晚年的退休保障,但該公司易手後,李澤楷把移動電話業務出售、分拆地產業務上市,其核心業務固網電話的市場佔有率不斷下跌、長途電話市場開放亦令盈利大減,從2000年至2006年間,電盈市值蒸發近90%,額達2862億元,4年無派息,由合併當日的76.75元(以5合1股計)至2006年第三季,跌幅約90%,數千名在電盈工作多年的員工被解雇或減薪,但估計李澤楷在整宗交易上,賺得55億元,2000年隨李澤楷一同入主該公司的管理層,不但因當年行使手上的電盈認股權,並隨即沽出套現,獲得巨額利潤,每年亦領取千萬元計的酬金。
  2005年他引入中國網通(0906),令電盈有機會發展內地的電訊市場,而今年電盈旗下的NOW寬頻電視,更被視為電盈的傑作。不過,李澤楷2006年宣佈出售電盈,但遭第二大股東網通集團反對,中央政府亦持反對意見,但李澤楷堅持此舉是為了“小股東”利益。最後,市場發現新買家的資金,原來是由其父親李嘉誠提供。 2009年,電盈在一片反對聲中通過私有化,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次的私有化是極不道德和極度貪婪的行為,李澤楷成為最令人髮指的、沒有社會責任、貪婪的象徵。
李澤楷結束電盈故事
無論外人如何評價李澤楷每次舉動的成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足夠的驚人。
本月,盈科拓展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李澤楷又因其抽身“電盈”(香港電訊盈科有限公司,以下稱“電盈”)的獨特方式和驚人速度,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2006年7月10日,李澤楷通過旗下盈科亞洲拓展有限公司(簡稱“盈拓”)在香港宣佈,將盈拓持有的22.6%的電盈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原花旗集團高級顧問、著名銀行家梁伯韜全資擁有的Fiorlatte公司,交易價格約為92億港幣(約12億美元)。
交易完成之後,梁伯韜成為電盈第一大股東,而李澤楷僅以個人名義持有電盈3%的股份。實際上,在香港上市的香港電訊盈科有限公司(0008.HK)和在新加坡上市的盈科亞洲拓展有限公司(PCRD)都是李澤楷盈科拓展集團旗下的公司,另外還有在香港上市的盈科保險公司(0065.HK)。
李澤楷還表示將于梁伯韜第一次付款完成後,就辭去電訊盈科主席和董事職務。
這一交易之所以出人意料,是因為之前的一個月裏,種種猜測都認為李澤楷會出售電盈的電信和媒體業務,而非股權的轉讓;而最後的買家並非事前盛傳的澳大利亞麥格理集團、新橋投資、中信國安集團等等,而是從未出現在競購視野內的梁伯韜的Fiorlatte公司。
業界普遍認為,梁伯韜只是一個財團的代言人,但因為Fiorlatte是梁伯韜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企業,此類企業不需要在公開檔中注明任何股東的名字或身份,這就更增加了事件的懸念。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因為梁伯韜的個人財力不足以支援這筆交易,他正面臨要求其透露支持者姓名的壓力。香港立法會也於7月18日表示,將會採取措施,公開調查電盈小股東的利益是否在公司股權易手時受到侵害。
電訊盈科故事:
2001年後,電訊盈科的全球寬頻網路開通,但由於缺少用戶、後續投資不足、內容枯燥,一直沒有贏利,李澤楷的NOW計畫也被評論人士嘲笑為No One Watching(“無人觀看”)。
同時,收購香港電訊時的280億美元,有120億美元貸款,再加上在互聯網上的過度投資,電盈背負了沉重的債務負擔,贏利變得遙遙無期。
2003年7月,李澤楷不得不放棄自己打造“全球最大的寬頻互聯網企業”的計畫,對電盈進行重組,裁員、削減成本、重組債務、整合業務,將電盈從一家“新興的傳媒集團”重新變成一個基礎電信公司。
這樣的舉動還是取得一些效果,《中國經濟週刊》從電盈的財報中發現:03年電盈的淨虧損額創紀錄地高達61億港元,04年再次好轉並實現贏利,但淨利潤只有6.16億港元,05年又下滑為3.51億港元。
但這並不意味著電盈的經營狀況有了本質的改變,因為利潤的提升主要是通過剝離業務和裁員等削減成本的方式來實現的,三年中電盈的營業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03~05年分別為225.5億,230億和225億港元。
而股價情況更糟,目前,電盈的股價一直在5港幣左右徘徊。今年6月中旬,更是跌到了4.5港元。雖然,7月以來,受兼併可能拉動,股價一度沖到5.7港元。但相對當年的高價,也還是相去甚遠,對投資者而言似乎也並沒有太大分別。
2000年,李澤楷攜盈動上演“蛇吞象”,購並香港電訊的時候,整個香港曾經掀起了電訊盈科的認購狂潮,而且在2000年2月,其股價甚至沖高到了28港元的峰值,而後便是漫無盡頭的一路滑落至今,甚至一度最低到2港元附近。
李澤楷MBA智庫百科原文連結
730

2015-12-14日誌補充_香港首富李嘉誠生平及背景 (資料來源: 維基與百度)



李嘉誠(1928729   ),漢族,出生於廣東潮州潮安 ,祖籍福建莆田,現任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主席。[1] 

生平

1928729,李嘉誠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潮州市北門街面線巷。[10]生於一個書香門第,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拔貢生,為此李家門前碑臺上的建貢旗。祖父李曉帆是清末最後一屆秀才。李嘉誠的兩個伯父李雲章、李雲梯赴日本公費留學,李雲章讀早稻田大學商科,李雲梯念師範。父親李雲經191315歲考入省立金山中學,1917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此時家道中落,無資供李雲經升讀大學,到蓮陽懋德學校當了一名教師,1935年李雲經被聘為宏安崇聖小學校長。李嘉誠的叔父李雲崧與李雲經經歷相仿,中學畢業後也因成績優良被聘為隆都後溝小學校長。

1940年,初中的李嘉誠隨父母逃難,經過十幾天的旅程抵達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母親與其他弟妹於是返回潮安,而父親則於該年秋天身故,所以李嘉誠輟學就業,先進入舅舅的手錶公司修理手錶,後在一間茶樓工作,隨後成為手錶錶帶售貨員,當時只有12歲。17歲轉職為玩具推銷員,僅用2年時間便晉身總經理。他的商業天資在這時已經顯現,他更定立理想必定要成為富商。

1941年,李雲經與妻子莊碧琴商議,決定帶上李嘉誠、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莊靜庵。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是香港鐘表業的老行家。今日有關香港鐘表業的著作,莫不提及莊氏家族的中南鐘表有限公司。莊家長女叫月明,比李嘉誠小四歲,聰明伶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會辦的英文書院念書。小月明一點也不嫌棄窮表哥李嘉誠,相反還十分同情他。李雲經發現香港是一個金錢至上的商業社會,於是告誡李嘉誠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學做香港人。而要與香港社會融為一體,第一步就是要過語言關,改掉潮汕口音,學好廣州話。從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誠的廣州話老師。表妹用心教,表哥認真學,不久,李嘉誠便能用廣州話與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興。李嘉誠也發揮自己的長處,教月明學習中國古典詩詞。這一對「金童玉女」兩小無猜、互相學習的情景,是當時莊家最為動人的風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誠動蕩童年中最溫馨的回憶。[11]

1950年,他在香港7,000美元成立長江塑膠廠[12]參與當時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塑膠花販賣,李嘉誠感慨良多,充滿激情:「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生產一些普通的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在最初10年間,他每星期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以兩個鬧鐘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1958年營業額達到1000港幣,塑膠花令他拿下第一桶金,成為了「塑膠花大王」,並開始投資地產

1963年,與莊月明結婚。

1967年,左派暴動,地價暴跌,李氏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6] 

1978年,與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會面。

1979年,長江實業宣佈與滙豐銀行達成協定,斥資6.2億元,從滙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6] 

1981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太平紳士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51李嘉誠母親逝世。620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會見了李嘉誠。[6] 

1987年,聯同2名華資大亨李兆基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86年世界專覽會舊址的發展權。[6] 

1989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勳銜、

1992被聘為港事顧問

1993度香港風雲人物、

1994年,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

1995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6] 

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

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除稅後盈利達1850億港元。[6] 
^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寶座。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120億港元。

2009年,長江實業總市值約為10000億港元。[6] 

2010730,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港燈、李嘉誠基金會有限公司及李嘉誠(海外)基金會,以57.75億英鎊競購法國電力集團旗下部分英國電網業務。96,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廣東深圳會見了李嘉誠 [7] 

2011年,李嘉誠工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4年《福布斯》雜誌公佈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蟬聯亞洲首富,全球排行第20[8] 

2011福布斯富豪榜,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十一位。7月,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赴汕頭大學調研,期間會見了李嘉誠。

2011928,國家孔子學院把成就李嘉誠的一道工夫茶傳奇故事搬上國際頻道,中英文全球推廣[9]  

2012福布斯富豪榜中,李嘉誠排名第九,榮膺亞洲首富。[6] 
^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李嘉誠位於排行榜第三十一位。

2013110美國財經雜誌《福布斯》公佈李嘉誠財富大增至300億美元,繼續穩坐香港首富寶座。[6] 

2013華人富豪榜發佈,整體上華人億萬富豪規模實現了人數和財富額的雙增長;李嘉誠繼續蟬聯華人首富,自1999年超越李兆基以來,這已是他在榜首的第15個年頭了。[6] 

2013630參加汕頭大學2013畢業典禮及系列活動,李嘉誠還勘察了汕大新醫學院地址,參加了建設項目啟動儀式。

201312月,李嘉誠通過旗下的風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投資一家國外比特幣支付初創公司BitPay[10] 

20143月,李嘉誠將屈臣氏股份近25%作價440億港元賣給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李嘉誠在8個月中已套現超過710億港元。[2]  [11] 

2014613,李嘉誠投資1.8億港元的人造蛋黃醬在香港發售。[12] 

2014722,華人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長和系公司陸續公佈半年業績,其中長江生命科技今日公佈。截止至2014630,集團上半年純利1.466億元(港幣,下同),按年上漲5%;不過,稅前溢利約1.7億元,按年減少4.9%;營業額也下跌2.4%24.2億元,2013年同期為24.8億元,不派中期股息。[13] 

201482,李嘉誠可能競價收購愛爾蘭Awas航空租賃公司旗下約100架飛機資產。Awas公司是愛爾蘭眾多航空租賃公司之一,共擁有約280架飛機,合作夥伴遍及全球50個國家的近百家航空運營商。該公司正計畫將飛機資產分拆打包,擬出售其中約100架較新的飛機,包括波音747和空客340等主力機型,擬出售的資產總額或將達50億美元。如上述交易達成,將是李嘉誠自2010年來最大的收購交易。[14] 

20153月下旬,李嘉誠旗下公司和記黃埔與西班牙電信公司Telefonica達成最終協議,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將斥資約102.5億英鎊(約合956億元人民幣)收購英國第二大移動電信運營商O2。李氏商業帝國在英國的總資產高達39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3] 

2015819,胡潤發佈2015年全球華人富豪榜,李嘉誠以2000億元財富位列全球華人富豪第二位。[15] 


童年

1928729,李嘉誠生於廣東潮州潮安縣北門街面線巷的一個教師之家。5歲那年,李嘉誠在父親李雲經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193777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日軍轟炸潮州。19396月,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在與家人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1941128太平洋戰爭爆發,耶誕節前夕,香港英軍向日軍投降。港幣不斷貶值,物價飛漲,李家生活愈加困難,而父親李雲經又在這時因勞累過度染上肺病。

1943年冬天,李雲經病重,他把李嘉誠叫到床前,輕聲告誡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訓言。失意時莫灰心,得意時莫忘形。父親李雲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14歲的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會看相的同鄉認為他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李嘉誠到這裏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李嘉誠被調入高升街的一間鐘錶店當店員,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不願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1948年,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便升任塑膠花廠的總經理。[5] 

【事業】

1950年,年僅22歲的李嘉誠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長江取意于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裏。開工廠初期,曾經出過品質事故,李嘉誠在表妹莊月明的鼓勵之下度過了難關。[5] 

1955年,長江塑膠廠終於出現了轉機,產銷漸入佳境。1957年,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誌,無意看到一則消息: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正全面傾銷歐美市場。這則消息使李嘉誠意識到: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於是李嘉誠到義大利考察,回港後率先推出塑膠花,隨即成為熱銷產品。

李嘉誠在香港快人一步研製出塑膠花,填補了香港市場的空白。李嘉誠走物美價廉的銷售路線,大部分經銷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誠的報價簽訂供銷合約。有的為了買斷權益,主動提出預付50%訂金。李嘉誠掀起了香港消費新潮流,長江塑膠廠由默默無聞的小廠一下子蜚聲香港塑膠業界。

1957年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塑膠花為李嘉誠帶來數千萬港元的盈利,長江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不久,他又積極開拓世界市場,並成為塑膠花大王[5] 

【成就】

1958年,李嘉誠在港島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業大廈,興建一幢12層高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1960年,又在柴灣興建了第二幢工業大廈,李嘉誠的事業迅速走向輝煌。[5] 


李嘉誠維基原文連結


李嘉誠百度原文連結





730

2015-12-14日誌分享_<頭條日報> 2013-11-29 香港首富李嘉誠專訪: 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撀


2013-11-29
李嘉誠專訪全文《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

  香港首富、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於本月二十二日,接受了廣東「南方報業集團」《南方都市報》訪問,談及多方面的問題,包括樓市、撤資、政治、接班人、人生等等,甚至張子強綁架案。本報獲《南方都市報》授權,全文轉載訪問的內容。
  「超人」、首富、「香港夢」的最佳代表……重重光環的包裹之下,這位八十五歲的傳奇老人曾給華人世界帶來了太多驚歎。但今年以來,他的一系列涉及百億資產跨洋變動的出售與投資動作,也給外界帶來許多疑惑。

  日前,在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二號的「長江集團中心」,李嘉誠接受了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專訪,對「撤資」、樓市、香港前景等熱點問題逐一作答,還深入地談及自己的家庭和人生觀念。

  從「超人」到「吸血鬼」

  一九七七年,當時四十九歲的李嘉誠一舉奪得中環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次年又與香港第一財團滙豐銀行合作重建華人行,他的財富帝國也從偏僻的柴灣、北角挺進香港的「心臟」——中環。從彼時起,被譽為「超人」的李嘉誠從中環騰飛,一路擴張自己的財富版圖,在數十年後成為香港首富、華人首富。

  曾經因戰亂舉家逃難香港,遭遇年少喪父、中途輟學,做過推銷員、塑膠廠老闆的他,因為之後數十年間的個人奮鬥和巨大成功,被捧為「香港夢」的最佳代表。

  今年四月份,《福布斯》公佈本年度華人富豪榜,李嘉誠再次以三百一十億美元資產,連續第十五年成為全球華人首富。

  也是大致從這個四月開始,香港貨櫃碼頭工人因不滿高工作量和低薪酬待遇,開始長達一個多月的罷工,工人的訴求和矛頭直指碼頭的擁有者李嘉誠。在長達數日的罷工和遊行中,工人以及之後加入的社會團體,手舉各種標語、橫幅、漫畫包圍了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這些標語和橫幅中,曾經的香港「超人」被稱為「萬惡資本家」、「吸血鬼」、「地產壟斷」。

  罷工最終以加薪結束,然而風波並未止息。

  「玻璃杯論」、撤資疑雲

  隨後的七月間,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這是陪伴了香港人近四十年的超市。不過,十月十八日,和黃公告暫停出售,繼續其旗下零售業務的策略性研究。

  八月,李嘉誠罕見地缺席了被稱為「港情諮文」的二○一三年的長和中期業績會,卻在一個突然前往參加的香港傳媒飯局上公開澄清他不會撤資。他以「好靚的玻璃杯(glass cup)」比喻香港:「看著好靚,但不小心打爛它也好容易」。

  十月九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五十八點五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嘉誠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李嘉誠以六十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以上項目如果全部完成可套現四百多億港元。

  最近的十一月下旬,和記黃埔再在一周內兩次出售在港物業,價格超過十二億港元。

  另一邊,自二○一○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內地以外完成了十一筆收購,涉及金額約一千九百億港元。其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百分之九十四。

  涉及百億資產的跨洋變動令近年愈發敏感的公衆生疑:多年來多次宣稱「愛國、愛港,永不遷冊」的李嘉誠,是否真的要撤離他「光榮與夢想」一步步實現的地方——香港?而近期在內地的系列出售行為,是否代表其已不看好包括樓市在內的內地投資環境?

  「冤枉我的,我不喜歡」

  近年來,除了公司的業績會,李嘉誠鮮少接受媒體訪問。在港媒的報道中,李嘉誠常以「我不想樹大招風,又不想『碰壁』——講多錯多,所以會選擇一個適當時候,再同大家慢慢詳談」來推謝媒體的採訪。

  或許目前站出來回應各界的關注和質疑,已經是他所認為的「適當時候」。

  在採訪開始,未等記者 預熱和發問,他表示「任何問題都可以問」,在採訪中,他說「冤枉我的,我不喜歡,就像這個『撤資』,人家說了這麼多個月,你看,今天是我的一個反擊!這是人家沒法反駁的,因為我有數字給你們」。在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他笑言:「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選擇參政。」在他身後,高大的落地玻璃前,一尊琥珀色的水晶雄獅臥於窗臺。窗外是模糊的太平山和寬闊的維多利亞港。香江之上,貨輪、遊船來往其間,不舍晝夜。

  談樓市 內地樓市價格太高

  當提及香港是「李家之城」、李家「地產霸權」等說法,李嘉誠表示他不認同。他說自己二十多年前就已預見香港市場的局限,因此他是最早邁出海外投資的商人,在港投資早已不是重頭。不過,作為屈指可數的房產大開發商,李嘉誠對於目前樓市也表現出擔憂之色。

  記者 :在香港,有市民對記者 說,香港現在就是「李家的城」,說你「地產壟斷」之類的,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一九七九年我收購和記黃埔之前,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是零投資,投資海外是由我開始的。當時我就知道香港的市場有限,我不斷到外國投資,今天證明我的做法是對的,如果集中在香港投資,根本是蠢事!二、三十年前我已預見香港這個情況,不是我聰明,而是香港就幾百萬人口,能做多少生意呢?

  其實和黃的香港業務佔全球投資比例約為百分之十五,長實在香港的投資佔全球的約三分一,如果地產做得少一點,比例會更小。

  記者 :香港人對你最大意見,說你「地產霸權」?

  李嘉誠:「地產霸權」實在是一個笑話,我們在外地賺的錢遠遠多於香港,過去兩、三年我們在香港買入的項目較少,香港地價高,已看到不健康的趨勢,內地的地價也飛漲,我們也無法成功投得土地。

  今年至目前為止,我們僅獲批出一宗總值只得三十億左右的樓盤,位居最末,以致我們今年全年賣樓只得約四十億港元,僅及過去兩年每年銷售總額二百六十億至二百七十億之間的百分之十五左右,是十三年來最差的一年。

  若地產業務繼續艱難地經營,高價投地而虧本,就是對不起股東。我們是一家小心經營的公司,長實今天的負債比例是百分之四,和黃是百分之二十一,以其這麼大規模的公司而言,在外國是屬於低的比例,還有在加拿大的Husky,負債比例只有百分之十二,也是非常低的,這是我做生意的原則,對於債務和貸款問題,非常小心處理,如履薄冰。我在一九五○年開始做生意,到今天已經六十多年,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也一路走過來。

  而且大家都知道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導,不論從土地供應到投地條件的設計、房地產稅務政策等,並非由地產商決定,因此「地產霸權」並不屬於地產商。

  記者 :你剛才提到內地的地價飛漲很難買到地,那你怎樣看待目前內地的樓市行情?

  李嘉誠:這個都不用我說,你看現在內地政府部門都說要調控樓市,說房價太高,不聽他們的話,還可以聽誰的話?

  記者 :那你也覺得現在內地樓市的價格已經太高?

  李嘉誠:是的,價格漲太高,一般老百姓已經難以承受。所以近期也看到政府出臺了調控政策,譬如買二套房限貸等。現在投資地產的公司也有危險,要很謹慎,很小心,我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一個銅板」。

  談撤資 「撤資」是個大笑話

  今年七月底,市場傳出和記黃埔出售百佳超市,這是陪伴了香港人四十年的超市。不過,十月十八日,和黃公告暫停出售,並繼續旗下零售業務的策略性研究。十月九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已將香港嘉湖銀座商場,以五十八點五億港元的總價整體出售;國慶長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電能實業宣佈,拆售旗下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內地,他以六十億元人民幣的底價叫賣其在上海陸家嘴開發的首個寫字樓項目「東方匯經OFC」,同時宣佈拋售位於廣州的西城都薈廣場。另一邊,自二○一○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十一筆收購,涉及金額約一千九百億港元。這其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百分之九十四。

  記者 :近期媒體報道你出售和減持內地部分產業,又說你從香港撤資將半數資產移師歐洲,對此你有何回應?

  李嘉誠:說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我可以告訴大家,以二○一二年為例,長和系在全球總毛收入約四千三百億港元,但是我們今年投資海外(紐西蘭和荷蘭)的基建項目只有一百三十億港元(十七億美元),而且實際動用的資金只有八十億港元(十億美元),僅僅只佔今年長和系總毛收入的不足百分之二,可以說微不足道;同時,我們今年在香港的貨櫃碼頭項目就投資了四十億港元,這樣怎能說是「撤資」,我覺得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

  記者 :近期長和系作出的這些調整,是出於何種考慮?你覺得在此事上,外界對你最大的「誤讀」是甚麼?

  李嘉誠:「撤資」這個問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我們集團曾經在不同國家出售業務,有的賺了超過一千億港元,賺數百億元也有不少,別人一句批評的話都沒有。在香港,如價錢合理,會繼續買,也可能會賣掉外國一些資產,或將資產上市,這都不稀奇,這些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再說,現在我們長和系在香港的中區擁有的物業包括長江集團中心、華人行、和記大廈等,總面積加起來大約有三百八十萬平方呎,總市值一千三百億港元,有三幢大廈因為我曾在那裏工作過,一定不會賣,只用作收租;內地方面,位於最佳地段的收租物業包括上海、北京如東方廣場等亦約有五百萬平方呎,總市值至少四百億港元,內地、香港兩地只是收租的物業市值就有一千七百億港元,至於集團和我私人持有的全部海外收租物業市值只是內地、香港兩地的千分之五。

  記者 :可是當香港和內地出現了很多關於你投資決定的不同聲音,你覺得是否有必要去解釋?為甚麼沒有在第一時間出面澄清?

  李嘉誠:別人說我怎樣怎樣,一般來說我不喜歡辯解,如果每天都是這樣辯來辯去,太疲倦了,不值得。我還可以舉個例,過去二、三十年,我們一向與新加坡政府關係非常融洽,而出售物業數以百億計;在過去兩年我們在新加坡幾乎買不到土地,現持可發展的土地也很少,在新加坡已經沒有可收租的物業,也沒人批評我們「撤資」,不只新加坡,我們在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均有業務,只有香港說我「撤資」,然後還傳到內地去。

  企業按照法律經營,賺得盈利後再投資其他任何地區。或因經營不善虧損、業務回報低或前景欠佳而退出,均屬純商業決定。高賣低買本來就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但就全世界而言,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們撤資,唯獨香港傳言不斷,令人遺憾。

  記者 :那你覺得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言論?

  李嘉誠:起初也就一兩個人在講,後來就是跟風。我舉個例,現在如果有人在中環支個小凳子,站在上面亂講一通,起碼也有一兩千人圍過去。

  記者 :所以你當時聽到這個言論覺得很奇怪?

  李嘉誠:確實很奇怪。還有就是媒體發現只要跟長和系有關,跟李嘉誠有關的話題,就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談政治 香港不能「人治」

  對於政治,李嘉誠表示他沒有參與,也無法預測和影響,對剛剛閉幕的三中全會細則他會一一研究。他強調,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記者 :外界都很好奇,你的投資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商業判斷,多大程度上基於政治分析?

  李嘉誠:作為負責任的國際企業主持人,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作出對股東有利的事,因為股東對我是非常信任的。

  記者 :這幾年有些企業家因為各種顧慮,表示在商言商,不談國事,商人要不要關心政治、談論國事,你怎樣看?

  李嘉誠:我不是聰明的人(笑)。你提到的是明哲保身,不過如果政治問題真的衝著自己而來,擔憂也沒用。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係,假如兩者背道而馳,就難以處理,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

  記者 :對於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先生是否有留意?你對其中涉及到改革的舉措怎樣評價?

  李嘉誠:我這麼愛自己的國家,一定都會去關注。我對經濟的改革,例如農民土地變成資產,讓廣大農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和賦予農民更大財產權利,還有國企盈利上繳百分之三十以改善人民生活,這些絕對是好事。還有國家鼓勵企業到外地投資,我在外國投資方面算是走前一點,可以說成功吧!

  記者 :那你覺得這次三中全會有哪些方面沒提及?

  李嘉誠:提出的都是對國家前途有好處的,但沒可能讓十三億人每個人都高興,但是我對國家是心存很大的希望和盼望。

  記者 :你覺得香港自由市場經濟信條是否開始被挑戰?一個更福利化的香港會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麼?

  李嘉誠: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至於福利化社會是否適用香港?關鍵是,我們要有選擇,要大家扶貧,也要自願,只能使用引導的方法;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熱心於慈善,樂意助人,對我來說,幫助低收入人士是義不容辭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錯誤,不能解決社會缺乏上進機會的問題,只向有能力的人開刀,這是錯誤的,因為香港人都想創富,政府的角色,應該要令人人有創富的機會,而不是等待「打救」。

  記者 :坊間傳聞香港的樓市政策影響你在香港的投資舉措,對此,你怎麼看?

  李嘉誠:健康社會中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關鍵是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永遠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我與香港或各國政府的關係都是建基於此的,不會因個別領導人或官員的變動而受影響,最重要是政策要令商界有信心。

  「為官難,為民亦不易」,有時候我慶幸自己並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

  談非議 港人非議皆因「盛名之累」

  對於現在香港人對曾經的「李超人」的非議,李嘉誠沒有迴避,回應卻也只是輕描淡寫,「這是盛名之累」。儘管接受採訪時他仍然堅定表示「永不遷冊」,不過在字裏行間對未來投資香港表示了謹慎的態度,表示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

  記者 :十多年前,大家稱呼你都是「李超人」,但是現在香港人提起你會用到一些負面的詞彙,面對現在香港人對你的抱怨和非議,是否會影響你的情緒?

  李嘉誠:(貧富懸殊)是世界大趨勢,全球化之後,普羅大眾面對的環境愈來愈艱難。香港還好,雖然香港地產市道不算好,因澳門娛樂事業發展好,賭場生意挺好,於是香港的裝修工人都轉到澳門去。與十年前相比,歐美普羅大眾、工人階級今日的收入和購買能力,原則上是沒有太大的改善。

  我覺得這是盛名之累,但我也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例如基金會的工作每天都在進步中,每天都有成果,像在荒蕪之地,種下大樹,讓後人有收穫,這是很高興的事。

  記者 :但是現在香港社會貧富分化很嚴重,大家似乎紛紛把矛頭直指富豪?

  李嘉誠:貧富分化,並非香港獨有,內地也有。只是因為我們在香港投資較大,引來抨擊。

  記者 :這些是否會影響你未來在香港的投資?你以前說過「永不遷冊」,現在還會堅持嗎?

  李嘉誠: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主要看情況而定,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要去保護股東的利益。至於日後出售業務,都跟「撤資」沒有連帶關係。

  記者 :那你未來選擇投資的標準如何考量?

  李嘉誠:我一定要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我們是上市公司,一切必須以股東利益為大前提,經營業務不能鋌而走險,我每天都會檢討集團的投資和營運策略,生意規模大小會隨著業務所在地區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狀況而作出決定。

  不過在香港本地確實已經很難再擴展,原本我曾想出售百佳,後來因價格不理想,及發現有更好的構思,所以叫停。

  談公益 為慈善 卑躬屈膝在所不辭

  成立超過30年的李嘉誠基金會,被李嘉誠稱為「第三個兒子」,並將三分之一的資產投入其中。他稱,基金會八成捐款會用在大中華 地區。對基金會的事務,他可以親力親為,甚至月臺求人。

  記者 :你把基金會稱為「第三個兒子」,怎麼保障其資金投入和運作?

  李嘉誠: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已捐出一百四十五億港元。今年承諾及已捐出的款額就有四十億港元,為歷年最高。我規定基金會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捐款用於大中華地區,不超過百分二十的用在海外。

  記者 :聽說基金會選擇項目的最終決定權都在你本人,甚麼樣的項目能打動你?

  李嘉誠:現在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和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十多年,現在仍在繼續。還有一些是我自己主動要去做的,跟民政部合作的針對全國貧困家庭唇齶裂兒童的「重生行動」,已有二萬多名兒童受惠;在西部三個省份試點的疝氣手術,給患兒提供免費手術及交通費,目前已擴展至西部其他省份。我現在最想瞭解的,是有哪些項目最需要幫助但政府部門可能還沒覆蓋到的,我們是發自內心去做這些事,期望病人真正得到益處。

  記者 :你在內地開展對癌症晚期病人的臨終關懷項目,初衷是甚麼?

  李嘉誠:其實內地喜歡做這類服務的人並不多,反而其他如兒童項目比較多人做,因為幫助孩子回報高。我最初想做臨終關懷項目,是因在一個寒冷冬天,我去探望一位患癌症的朋友,他看見我非常高興,直到睡著都拉著我的手沒有放開。當時我想,這個朋友很富有,能得到很好的醫療照顧,但還是痛苦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生活又怎樣?所以就萌生開展「寧養」服務的想法,我不喜歡叫「臨終關懷」,改為「寧養服務」。現在相關寧養服務項目每年資助金額會增加,未來兩三年內,每年捐款要增至一億元。

  記者 :除了出資,你會給基金會事務上分配多少時間?

  李嘉誠:我對基金會事務親力親為,無論何時,只要項目有需要,我都盡可能出席交流和分享活動。

  記者 :如果基金會需要你月臺,你會為它求人麼?

  李嘉誠:為基金會項目而求助於人的情況時常會有,出發點無非是希望盡量提高項目效益,有效果地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如果是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

  談接班 暫不退休 兒子隨時接棒

  在去年宣佈家族財產分配之後,關於接班、退休等話題就一直圍繞著李嘉誠。採訪時,李嘉誠也鮮有地公開評價了兩個兒子,對未來繼承長和系的大兒子李澤钜更是展現出極大期望。

  記者 :透過維港投資(李嘉誠旗下投資公司),高科技投資已成為你的標籤。外界很難想像,一位八十多歲的香港企業家會對投資高科技企業保持如此高的命中率。你是如何挑選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的?

  李嘉誠:我可以分享一個秘密,我非常喜歡讀書,每晚無論多疲憊,我都要看書,也很喜歡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還可以透露,除了AppleIOS系統)和三星Android(系統),很快會有一個新的(手機)操作系統出現。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資訊和發展轉變。無論做甚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記者 :現在長和系的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你的判斷,多大程度上是李澤钜先生的決定?  李嘉誠:大兒子Victor(李澤钜)大學畢業後跟我工作快三十年了,現在他對整個集團細微之處比我更清楚。我原本打算提早退休,不過現在的經濟環境有很多變化無法預料。即使在下一個小時把公司完全交給Victor,相信他與所有同事也可好好地繼續經營,我不擔心。

  記者 :你覺得你的兒子會在哪些方面優於你?

  李嘉誠:至少他受過良好教育,英文程度比我好(笑)。坦白說,我年輕時不喜歡應酬,Victor不喜歡的程度比我更甚。他是好丈夫、好父親,工作以外跟家人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他做事認真,對公司業務絕對清楚,心思細密,財政保守,跟公司同事關係非常好。

  記者 :如何評價你的小兒子?

  李嘉誠:兩個兒子都聰明,但性格不同,我非常愛他們,他們也愛國。大兒子Victor循規蹈矩,工作認真,不偷懶;小兒子Richard(李澤楷)也聰明,很靈活,雖然喜歡玩,但這幾年他的事業有大改變,讓我安心不少。

  記者 :你之前說過考慮退休,還有計畫嗎?

  李嘉誠:我已做好退休準備,但現在還沒有這個計畫。

  談人生 重新選擇 或會參政

  進入耄耋之年的李嘉誠,依然每天堅持上班。他說不懼怕死亡,但自認人生有遺憾,如可以早點成立李嘉誠基金會會更好,甚至表示如能重新選擇會考慮參政。他不願評價自己,甚至將一度準備出自傳的材料封存,不再繼續。

  記者 :你已八十五歲,回首過去,覺得自己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

  李嘉誠:我自問無論如何努力,仍發現沒有一個人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開始,我可能會考慮參政。

  記者 :你有遺憾的事情嗎?

  李嘉誠:遺憾的事是沒有早點成立(李嘉誠)基金會。世上無完人,一個人即使做到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好,只要有百分之零點一誤會的瑕疵,只要他是名人,也會遭到嚴厲攻擊。

  記者 :你的人生經歷不少波折和坎坷,回想起來,哪個階段是最艱難的?

  李嘉誠:我最艱難的時候是十三、四歲。那時日本侵華,父親去世,自己也有肺病。不過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充滿信心。我不斷爭取上進機會,立志要做一個有理想的好人。我想假如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無法活到現在。

  記者 :你所謂正確的人生觀是甚麼?

  李嘉誠:走正路,有理想,作為中國人,對自己民族作出貢獻。我不求名,在內地捐款,拒絕所有的建築物以我的名字命名。即使是汕大,其基建、設備百分之九十的款項由我付出,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寫上我的名字。

  記者 :面對生命終結你會害怕嗎?

  李嘉誠:我不懼怕死亡。假如死亡,我還可以是一盞燈,能夠照著一條路,而且還留下有生命的基金會。沒人可破壞這個基金會,我的兒孫及董事不能從中得到任何利益。這個基金會擁有自己的資產,足夠讓它繼續做公益事業。

  記者 :你是否還有未完成的夢想?

  李嘉誠:一直都有,包括希望國家一直富強。

  記者 :你出現在世人面前時總是非常簡樸,眼鏡、手錶都非名貴之物。外界很好奇,除了攝影和高爾夫,你是否還有別的樂趣?

  李嘉誠:人要在工作中發現人生,生活就樂趣無窮。我每天都樂於為股東或基金會付出時間和精力,數十年如一日,我可能是公司「請病假」最少的人之一。看書是我最大的享受,我年紀雖長,每晚仍會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很多時候午夜或天亮醒來時,書本擱於胸前或落在身旁。直至今天,這個習慣依然保持不變。

  記者 :作為華人首富,是否有計畫出傳記,分享這一生的寶貴經驗?

  李嘉誠:不少好友游說我出版傳記,若干年前我也曾在一個月裏,每天花三分之一時間與專門小組整理和撰寫傳記者 爾禤①C不過,有一天突然想到這類傳記可能會涉及其他不少人,為免對別人有所影響,最後決定把所有資料封存,不再繼續。

  記者 :你如何評價自己?希望後人如何評價自己?

  李嘉誠:我不會理會這些事,更加不會自我評價。過去到現在,我都問心無愧,也不會認為自己是百分百完人。世上無完人,自己只是盡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記者 :如果讓你選擇墓誌銘,你會寫甚麼?

  李嘉誠:如果真的要寫墓誌銘,我會選擇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滿鬥志的兩句話: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探秘辦公室 20平米辦公室遙控近萬億財富

  「長江集團中心」位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二號。這座七十層高的建築外形方正,被媒體形容為造型酷似李嘉誠的性格——謹慎低調。旁邊的「一號」則是李嘉誠多年來親密的生意夥伴——滙豐銀行總部。

  保安森嚴:電梯根本無法抵達

  「長江集團中心」大樓頂樓七十層是李嘉誠的專屬辦公樓層,辦公室、休息室、小型會議室、餐廳一應俱全。李嘉誠日常的辦公事務都在這裏進行。週一至週六上午九點前,年屆八十五歲的李嘉誠都會準時出現在這裏。

  李嘉誠的個人辦公室在樓層的盡頭處,門前的牆上掛著一幅金屬篆刻的長江流域圖。推門進去,兩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維多利亞港的景色一覽無遺,幾十座標誌性的摩天大樓一同分割出香港標誌性的天際綫。

  這個辦公室曾被稱作世界上最神秘的辦公室之一,除非有特定的保安人員陪同刷密碼卡,否則電梯根本無法抵達。在這個二十平米左右的辦公室裏,李嘉誠遙控指揮財富帝國遍佈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億財富。

  陳設簡單:兩台電腦六部電話

  李嘉誠的辦公台就在臨窗處,臺面上是簡單的擺設,沒有照片,沒有獎杯,也沒有紙質檔,他解釋自己喜歡「今日事,今日畢,桌上不留紙」。桌上只有一座同事送他的李嘉誠卡通公仔,上面是八個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他解釋,「一般來說,應該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但是我覺得這輩子都在自強不息,現在更應該追求的是後者。」

  辦公台桌椅兩邊是兩台處於工作狀態的電腦,頁面閃爍的是集團股票的動態。辦公桌對面一套待客沙發,沙發邊的櫃子上是兩座慈善獎杯。圍繞辦公桌安裝有六部電話:第一台,只有最親密的朋友和家人才能接入;第二台,直通和記黃埔總裁;第三台和第四台,供集團開會使用;第五台,直通秘書室;第六台,則可以撥打長江大廈所有分機。

  座椅右手邊的牆上是兩幅字畫,其中一幅是鄭板橋的《竹聲蕭蕭》,另一幅是李嘉誠自稱「近年來很喜歡的一副對子」,也是辦公室裏懸掛的唯一書法,語出左宗棠:「發上等願 結中等緣 享下等福;擇高處立 尋平處住 向寬處行」。

  關於張子強 張子強輸光贖金 致電超人請教投資

  一九九六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钜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家中,開口就要二十億,李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十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張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當時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據李嘉誠透露,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說,你搞甚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甚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甚麼,我不會了。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摘自《南方週末》)


頭條日報原文連結







♣ 730 建議書